正文 第5章:指點朝堂
重生之玩轉西遊
| 发布:01-01 19:58 | 3025字
繁
A-
A+
這一切都被長孫皇后看在了眼裏,她是越來越喜歡這個小和尚了,多麼懂禮貌的好孩子啊。
李世民看到陳曦的動作也滿意的點點頭,古人最講究禮儀,唐朝更是以禮治國……
而陳曦對宦官的行為也獲得了在場很多官員的好感。
很快紙筆就送了過來,關於毛筆字陳曦這一世可沒少練,最主要的是住持就是一位無名的書法大家,所以陳曦自然也寫得一手好字。
他並沒有直接在紙上寫上標點的作用,而是在兩張紙上寫了六句一模一樣的話: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陳曦寫完後拿起紙張,先是給李世民看了看,又轉身給群臣看了看,然後對著宦官招了招手。
能上大殿的宦官自然聰明得很,很快就來了兩個宦官,一人拿著一張紙,一個朝著李世民,一個朝著群臣展示著手中的字。
李世民看著這句論語,不解地問道:
“玄奘啊,想不到你小小年紀,字卻寫得如此之好,只是你這番用意是?”
群臣也小聲著議論著,以陳曦這個年紀能寫出這一手字,確實值得稱讚。
陳曦行禮道:
“啟稟陛下,貧僧覺得在解釋標點符號的用法之前,想先強調一下標點符號的重要性,貧僧想煩請在場的文武百官們,為此句論語斷句,並解釋其含義。”
李世民一聽毫不在意地說道:
“這不是人人都會的嗎?
子曰/興於詩/立……”
李世民才開口陳曦就大聲打斷道:
“陛下別……”
覺得自己有些唐突了。
他趕緊鞠躬行禮道:
“陛下,貧僧知道陛下您一定知道此句的正確讀法,但還請給百官們一個機會。”
看著陳曦認真的眼神,李世民明白這裏面肯定有他還不明白的東西,所以他點了點頭,沉默了下來。
論語的這一句是古代和現代翻譯差別最大的一句話,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就是因為斷句的不同導致理解的不同。
如果李世民說出了錯誤的斷句,那陳曦哪里敢去糾正他正確的讀法?
他又不是魏懟懟。
群臣們很快就討論出來了方案,前面一句自然是沒有什麼爭議。
後面一句話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是錯誤的說法,也是古代一直以為正統的說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釋為:「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
以房玄齡為首的也不是正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釋為:「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讓他們聽命;
若不可任使,就讓他們明理。」
也有少部分人的說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嗎?不,還是要進行教育。」
唐朝的儒學還沒有招到荼毒,可謂是百花齊放,各種說法都有。
李世民也大為驚訝,他從來沒想過在小小的一個朝堂之上,在場的官員可以說都是當代大儒,卻對看似簡單的一句論語,有著完全不同的三種解讀,難怪陳曦不讓他參與進來。
這是在為他的面子著想啊。
同時李世民也想明白陳曦的用意了。
他輕輕地咳了一聲,爭論的群臣瞬間就安靜了下來。
他這才開口說道:
“玄奘,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也知道標點的重要性,我看你寫了六句,這是否代表,你認為這句話有六種斷句方式?
以及六種不同的意思?”
陳曦點點頭道:
“回陛下,正是如此!”
陳曦說完也不賣關子了,直接拿起毛筆,先在面對李世民的紙上加上了標點斷句,然後在面對群臣的也加上,最後呈現在眾人面前的是: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在場眾人的文言文水準,自然不需要陳曦去解釋。
群臣瞬間就炸開了鍋,再次激烈地討論起來。
李世民也皺著眉頭思索了起來,長孫皇后看著陳曦的眼神中充滿了欣賞。
住持一臉驕傲地看著陳曦,這就是自己教出來的好徒弟啊。
陳曦看著師父的樣子,小聲地提醒道:
“師父,您著相了。”
住持一愣,趕緊念了句阿彌陀佛。
他確實犯戒了,驕傲要不得。
李世民思索了一陣後,再次咳嗽打斷群臣的討論,看著陳曦認真地問道:
“玄奘法師,你心目中的正確解釋是哪一個?”
陳曦說道:
“啟稟陛下,每一個解釋都是對的,正謂見仁見智。
但如果要說是當年孔聖人親口說出來的意思,貧僧認為是第二句: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陳曦才說完,長孫無忌就反駁道:
“荒謬!
如果按照小法師你的意思去斷句,那這句話的解釋就是老百姓認可的事,就讓他們去做;
如果不認可,就向他們講清道理。
這簡直是荒謬!
如果按照這樣的解釋宣揚儒學,那豈不是在告訴所有人,以後陛下說一句,大臣反駁一句,當官的說一句,百姓也反駁一句?
以後朝廷的一個命令要傳達出去,是不是還要去對每一個人講道理?”
陳曦並不生氣,鞠躬道:
“趙國公,如果單單從這句話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話,確實是如您所說的這個意思。
可是趙國公您應該要結合孔子的思想以及前後文去思考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孔子提倡仁愛、提倡有教無類,可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這種愚民思想和孔子的主張是相悖的,他如果要愚民,又怎麼可能辦學讓普通人接受教育喔?
但我們如果結合前面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句話,那麼整句話的意思,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如果要讓人民養成良好的修養,就要讓他們精通詩、禮、樂。
如果他們不能精通,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明白。
這樣的話,是否就說得通了喔?”
陳曦才說完李世民就大聲叫好道:
“沒錯,就是這個意思,朕也覺得當年孔子的話就是這個意思,朕時常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是舟,百姓是水。
我們不要高高在上,要懂得關心百姓疾苦,要懂得傾聽百姓的聲音。
你們也不要總是表面上答應得好好的,要去做到才行啊!”
陳曦親眼看到這位千古一帝體恤愛民的一面,忍不住對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有著李世民的蓋棺論定,長孫無忌沒有再說什麼,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下來。
也就在這瞬間,陳曦感覺到有一股充滿威嚴,但又讓他無比愜意的感覺,從他的天靈蓋中灌入了他的身體。
那感覺就像凜冽的寒冬中,溫暖的陽光灑滿全身的感覺一樣,讓陳曦舒服得差點呻嚀了出來。
陳曦無比詫異,不知道這感覺是什麼東西,朝堂上他估計只有魏征懂這些,便疑惑地看向了他。
魏征笑眯眯地對他拱拱手,就像是在恭喜他一樣。
不過他卻搖搖頭,意思應該是說此時不宜談論這些。
這時李世民再次開口問道:
“玄奘,標點的重要性你已經向大家說明了,現在是否可以告訴大家其用法了喔?”
陳曦點點頭,拿起毛筆畫上所有的標點。
這次也不用他示意了,兩個宦官立刻走到他的面前,準備接過他的筆墨。
這次陳曦同樣畫了兩份,但準備解釋的時候,卻犯了難,給皇帝解釋吧,群臣看不到;
給群臣解釋吧,皇帝看不到。
李世民見他的猶豫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想法,對著陳曦招招手道:
“玄奘來,你上來講,我下去聽。”
李世民說完就站了起來,直接走下了臺階……
陳曦有些猶豫,看了眼群臣,發現他們一臉的正常,也明白李世民的朝廷並沒有那麼多規矩,便大膽地走上臺階,用手指著標點大聲地說道:
“其實標點符號的用法很簡單,大家只需要記住每一個標點的名字,就自然知道它們的用法了,比如句號是用在一句話的結尾,問號是用在疑問句的結尾……”
陳曦講解結束後,所有人都猶如茅塞頓開,也沒有人有任何的異議。
標點本就是無數人總結出來的經驗,自然有它的必然合理性。
李世民覺得這東西很好,很有必要,對文化的傳播和文章的表達有非常大的幫助,不禁龍顏大悅,揮揮手就賞了陳曦無數的錢帛、茶葉、米麵等等。
陳曦剛想謝恩,住持就搶先拒絕了皇帝的賞賜,說出家人不能收這些東西。
陳曦卻說道:
“啟稟陛下,貧僧收下了,謝陛下的賞賜。
師父,正所謂勞有所得,標點既然是我的勞動成果,那麼我理應得到報酬,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也許我不收是會顯得我高尚,顯得出家人四大皆空的品信。
可這樣一來,不就成了另一個子貢贖人的故事了嗎?
這樣的話,以後還有誰願意為朝廷做貢獻?”